看《志愿军》第二部的时候,我还时而感动,时而尴尬,可到了这一部国内十大配资平台,我实在没有找到感动的点。
说实话,《志愿军》第三部在叙事上比前两部还要丰富,和谈和战场两条线齐头并进,故事很容易讲,但导演总是想要强行煽情。
而强行煽情尤其是给出浪漫主义意象化的表达,就会让故事虚化,削弱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历史的真实感。
不久前上映的《731》就犯了这个毛病,《志愿军》第三部同样如此。
当然,不这么拍,就不是陈凯歌的作品了。
死亡的无常
YIQIYINGCHUANG
先说电影拍得不错的地方。
孙醒的牺牲或许是《志愿军》三部曲里最精彩的一笔。
看前两部的时候我还在吐槽导演是真照顾亲儿子,居然让陈飞宇扮演的孙醒历经松骨峰战役和铁原阻击战而屹立不倒,结果第三部开始不久,孙醒牺牲了。
在正面战场顽强坚韧的孙醒结果死在了敌人的黑枪之下,一种死的突然和死的不值的观感在观众心里油然而生。导演想要的就是这样的反差感。
还有彭昱畅扮演的姚庆祥和肖央扮演的赵安南,也都是以极其突然和不值的方式牺牲。
当然,赵安南的牺牲是有征兆的,当他说送完100趟就回家,资深观众就知道这是立下了flag。
有死亡就有生存,第三部的故事里还穿插了一个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
朱亚文扮演的吴本正因为志愿军战士张孝恒为救他而牺牲,因此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把他的弟弟张孝文带出战场。
故事在最后给了一个反转,朱亚文带出来的是同名同姓的张孝文,他想要拯救的张孝文还是牺牲在了上甘岭。
这同样也是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出现的生命无常。
而表达这种无常也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死亡不仅仅只发生在正面战场上,只要你身处战争之中,死神就会突然降临,猝不及防。
说实话,如果电影能够点到为止,故事给观众的情感冲击力还要强很多。就像杜琪峰导演的《非常突然》,一切就在那场突然的死亡中戛然而止。
但陈凯歌导演拒绝点到为止,他还要渲染,还要升华。
煽情依旧用力过猛
YIQIYINGCHUANG
对于导演陈凯歌来说,设计了这么精彩的情节,如果不来个升华或者是总结发言,岂不是锦衣夜行?
于是在赵安南牺牲前,搬了一箱花瓣放到了车上,要的就是汽车爆炸后漫天花雨的绚烂效果。
还有张孝文在总结发言时,希望首长念两遍张孝文的名字,而我马上就猜到,念第二遍名字时所有人都会喊一声“到”。
我为什么会猜到?因为导演张艺谋已经在电影《狙击手》里用过一次了。
相比之下,电影《水门桥》结尾的点名报数更能打动我:“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
不需要刻意煽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查了一下,《水门桥》的导演不是陈凯歌,是徐克。
但说实话,上面的煽情都算是克制的,它起码还停留在现实层面,而有些场面,就完全属于是放飞想象的翅膀了。
比如说一张张牺牲战士的照片,突然变成了和平鸽漫天飞舞,这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小品《技能五子棋》里演员们突然开始唱歌。
别忘了这是基于真实历史改编的严肃题材,弄出这种花里胡哨的浪漫想象既没必要也不应该,这样的场面彻底削弱了影片的真实感,就连《盗梦空间》都不敢这么乱来。
还有李默尹的牺牲场面,完全出自于想象,尤其那唯美的落水镜头,就不该出现在这样的电影中。这样的镜头只会减轻影片的分量。
我在评论《志愿军》第二部的时候就谈到过刻意煽情的问题。但这似乎已经成了导演陈凯歌的惯性思维,随时随地就忍不住煽一段。
煽情这件事也是个技术活。它需要克制,需要酝酿,然后集中在某一点爆发出来。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水门桥》的结尾。
煽情太过泛滥,观众的情绪就不够用,而且没有了回味的空间。这也就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不加节制地制造感动,只会破坏观众观影情绪。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该夸导演这么大岁数依旧热泪盈眶,还是该批评他这么多年还学不会克制。
《霸王别姬》的束缚
YIQIYINGCHUANG
不过对于导演来说,这么大岁数还能热泪盈眶是好事,至少说明他的心态还年轻,还能接受新鲜事物。
陈凯歌尤其擅长将鲜观念融入到电影当中。比如当年的那部《荆轲刺秦王》,就引入了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塑造了一群变态且癫狂的人物。
《荆轲刺秦王》剧照
在《志愿军》第三部里,同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观念,比如被很多影迷放在嘴边的——战争的本质是反战。
陈凯歌算是把反战发挥到了极致,影片里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就是和平鸽。
比如在谈判地点门前,来自中国的翻译官们用白石头子在地上摆出了和平鸽的图案,而美方直升机又故意降落在和平鸽图案上,冲散了图案。
和平鸽的意象源于历史,据史料记载,1952 年,祖国慰问团向志愿军战士发放了印有《我们热爱和平》照片的慰问品,照片中两个孩子怀抱和平鸽的形象成为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寄托。
此外,毕加索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的和平鸽图案,也被志愿军用于宣传(尽管在板门店签字大厅的塑像因美方反对被拆除,但墙上仍留下清晰的鸽影)。
而这一意象被陈凯歌彻底发扬光大,贯穿电影始终。但也因为使用得过于泛滥,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边际效用递减,终于波澜不惊。
另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观念便是女性在战争中的作用与牺牲。
不知道《志愿军》三部曲是一次拍好还是边拍边放映,如果是前者,那么陈凯歌的眼光很独到,选中了如今可以说是女性代言人的宋佳。
而宋佳又特别适合林月明这样的角色,她之前扮演的角色,无论是《好东西》里的王铁梅还是《山花烂漫时》里的张桂梅,都是立场坚定的人物。
女性,和平,陈凯歌想要的主题在林月明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
但说实话,这个人物让人敬佩有余却感动不足。因为她没有成长的人物弧光,一出场就是完全体,冷静、克制、理性。
陈凯歌可能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安排林月明在姚庆祥牺牲后短暂失控,突破了她圣人般的光环。
其实我也能理解导演的苦衷,像这样在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你很难让他们鲜活起来。但林月明这个角色又无法割舍,她撑起了陈凯歌想要的女性与和平两个主题。
所以好的战争电影往往是小人物视角,越是个人视角故事越鲜活,越是宏大叙事故事越空洞。
而这也成了导演陈凯歌的束缚,在经历了《霸王别姬》的成功之后,他就再也放不下宏大叙事和戏剧化表达。
《霸王别姬》剧照
《霸王别姬》对于陈凯歌而言既是个礼物也是个诅咒,他的江湖地位得益于此,但他也被困入其中无法自拔。
《志愿军》三部曲也不例外,以煽情的方式反战,以宏大的形象塑造女性,结果就是反战因为煽情而失去力量,女性形象因为光辉而失去鲜活。
而整部电影也因为宏大和煽情失去了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有时也纳闷儿,赵安南牺牲的时候,就一定要弄漫天花雨吗?克制一点儿真实一点儿不好吗?不好吗?
作者 | 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丨竹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英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