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东营港匹克球主题公园的球场上,仙河镇居民吕连萍正挥拍击球,球与拍面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去年尝试匹克球就‘上头’了,现在每两天都要约球友打一次。”她笑言。球网对面,父母和孩子轮番接球,一家三代的欢笑声在球场上回荡。
当社区亲子赛让祖孙三代同场挥拍,当职工联赛成为企业团建新方式,当中小学生通过比赛爱上运动,匹克球已从单纯的体育项目升华为连接家庭、社区、城市的情感纽带。
小球崛起,一座城的战略选择
时间回到2023年9月,当仙河镇接过“世界匹克球联盟小镇”的金字招牌时,这项融合网球、羽毛球与乒乓球特点的新兴运动,在东营还鲜为人知。短短两年间,匹克球已如春风般席卷东营:1500余名注册队员、35支专业队伍、8000多名活跃玩家,更令人惊叹的是每10户仙河镇家庭就有1户爱打匹克球。
东营体育的转型之路,暗合中国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层变革。当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压力,东营决策者将目光投向绿色经济赛道,锁定“体育+”作为突破口。2023年成为关键转折点,那年9月,世界匹克球联盟小镇正式落户仙河镇,这是中国首个获此称号的小镇。选择匹克球绝非偶然:这项运动在全球35岁以下人群中参与率年增25%,器材成本仅为网球的1/3,且老少皆宜,完美契合东营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战略方向。
展开剩余66%赛事引领,专业场馆的多元实践
如果说仙河镇是匹克球的“群众基础田”,东营奥体中心的“蝶变”,则是匹克球运动专业化发展的缩影。作为东营体育版图的核心地标,奥体中心此前已拥有篮球馆、游泳馆等综合场馆,但网球馆一直被闲置。2025年初,一位体育热血青年筹备成立了东营经济开发区匹克球协会,提出把网球馆改造升级为匹克球馆——他就是健阳体育的创始人高勇。新匹克球馆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其“全龄友好、多元包容”的运动服务功能。走进新匹克球馆,改建后的匹克球室内场地正上演着“专业与大众共舞”的场景,这里不仅是市民挥拍的热门地,更是专业培训与赛事的“摇篮”。新匹克球馆常态化开展的分级培训体系,从基础握拍到战术配合的系统教学,让不同水平的爱好者都能找到进阶路径;全年不间断的跨区域交流赛、市民挑战赛,实现了“赛事打造—专业培训—大众参与”的良性循环,依托全市70余名省级以上级教练员和10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专业教学指导,覆盖从入门到竞技的多层次培训,为东营匹克球运动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专业支撑。场馆定期组织友谊赛、社区联赛,打造“运动社交枢纽”,融合体育消费展区、匹克球体验区、赛事互动等功能,提供“体育+消费+公益”的多元沉浸式活动场景。今年5月,“好运山东”2025山东省体育消费季东营分会场东营市体育消费季暨匹克球推广活动启动仪式在奥体中心匹克球馆举行,通过项目推广与赛事活动的紧密结合,叠加释放“体育+”效能,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和经济“增量”。
全民共享,体育基因的城市表达
在光明社区广场,65岁的张建国一记扣杀引得满堂喝彩。“匹克球强度适中,我的膝盖受得住!”这样的场景已成东营日常。更深层的变革在学校发生,作为山东扬健体育的创始人,姜胜男在东营区胜利新西兰学校规划建设26片匹克球场地,作为东营区匹克球运动协会和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将匹克球融入校园特色课程,体育教师团队编写专属方案,低年级通过趣味游戏熟悉球性,高年级开展战术训练与规则学习,形成系统化教学链条。校园联赛、亲子挑战赛常年举办,课间操和课后服务时段的球场人气爆棚,孩子们在挥拍中提升协调性,在对抗中培养团队精神,让学生在运动中收获快乐与成长。
山东扬健体育在胜利新西兰学校顺势成立了东营区扬健匹克球俱乐部、东营区匹克球运动协会,普及、推广东营区匹克球运动;承办、主办东营区匹克球赛事活动;向山东省小球运动联合会申请匹克球教练员、裁判员认证,储备东营地区匹克球社会人才。“从学生抓起,匹克球文化才能扎根。”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如今随着运动人口突破万人,匹克球正重塑东营城市精神气质。
从黄河口湿地旁的赛事公园到社区广场上三代同堂的竞技——匹克球已融入东营的城市肌理。“从‘尝鲜’到‘常玩’,从‘场地稀缺’到‘举步可就’,东营正逐渐成为匹克球运动的重要基地和体育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东营市匹克球运动协会会长徐玥介绍道。
当国内诸多城市仍追逐“大赛事大投入”时,东营用“小球经济”开辟新赛道:用1项运动带火1条产业链,其启示或许在于:城市体育的活力密码,不在于赛事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能否让运动基因真正流淌在市民生活与城市发展血脉之中。当2025年全民健身日全国主会场落地东营,这座黄河入海口的城市已向世界证明: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配资优秀股票配资门户,体育从未如此深刻地定义着一座城市的未来。
发布于:山东省英赫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